
图集
“动批”:多赢的谢幕
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本
11月30日,北京东鼎批发市场内,一家商户在利用撤离前的最后时间甩卖商品。至此,北京“动批”正式谢幕。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
2017年11月30日,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动物园区域的东鼎服装批发市场正式闭市,这标志着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——动物园批发市场(简称“动批”)疏解腾退工作完成。
今年,是改革开放40周年。新时代,再出发——“动批”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区两会上近期透露出的消息,未来这里将凤凰涅槃,成为一个金融、科技等业态融合发展示范区。而陪伴了北京乃至更多中国人几十年的“动批”,将彻底走入历史,江湖上只留下“传说”。
从应运而生到不合时宜
35万平方米要承载10万人次,火灾及踩踏的危险让人细思恐极。数据显示,“动批”年均给西城带来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,但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年均超1亿元凌晨三四点,在北京城大多数人都还在睡梦中时,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的动物园批发市场率先苏醒,开始了一天的繁忙。
马路上,汽车鸣笛声、叫卖声、拉客声、手推车与凹凸不平地面的摩擦声混杂在一起灌入耳中,顾客们拿着、拖着一个或者几个黑色塑料袋仓促行走……
1979年出生的顾晓铮,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,他对童年动物园的印象是动物、杂货铺和小吃,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动物园不仅是动物园,还是个批发市场。”
上世纪80年代初,来自河北承德、保定、辽宁等地的、多以拉板车为生的务工人员,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动物园对面的西直门外大街南路摆地摊、卖服装。
“市场成立初衷只是街道想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。”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云伟说。彼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北京的商业流通领域刚刚开放,个体经营者迎来创业的春天。这种地摊式的“马路经济”让他们淘到了在北京的第一桶金。
“那个时候,‘动批’等市场业态对于活跃城乡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。”北京市西城区常务副区长、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硕说。
动物园东侧不远处就是西直门,那里有1906年建成的西直门火车站,1980年建成通车的旧西直门立交桥,1984年建成的北京地铁2号线站点。便利的地理优势加上从业者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精神,让“动批”的“马路经济”不断成长。
“从一个个地摊,到退路进厅、退厅建楼、老楼变新楼,动物园批发市场就这样慢慢做大。”孙硕感慨道。
2005年,北京市政府提出,将影响交通和环境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步调整出中心城区,保留的市场加快调整经营方式,向百货和超市等业态转型。
自此,以商城形式展现的“动批”迎来了属于它的“黄金时代”。2013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,“动批”共有摊位约1.3万个,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,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,物流企业20余家。
这一区域形成了囊括东鼎、聚龙、众合、天皓成、金开利德、世纪天乐等12家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多足鼎立的局面,“动批”也成为这个市场群的代名词。
“动批”有“动批”的规矩,买家要深谙砍价之道——拦腰截、砍零头、放血切。“动批”老手在询价时不会问“怎么卖”,而是“怎么拿”。
二三十元的小衫、不足百元的外套、讨价空间不小的鞋子和配饰……秉持着便宜至上的草根消费原则,充满市井烟火气的“动批”,吸引了周围高校的学生、潮流热衷者们。甚至连诸多明星大腕也加入到“动批”的淘货大军中。记者在“动批”采访时,也偶遇了一位来淘货的央视著名主持人。
初冬中午,当记者走进东鼎服装批发市场时,看到穿着黑色热裤、紧身上衣的导购小姐,站在半米左右的台子上,先穿上一件短裙,不到一分钟时间,又迅速脱下裙子。
这种用导购员做模特,快速给客户展示商品的方式,成为许多商家的揽客之道。即使在网络营销时代,这种直观的销售方式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为了拥有稳定优质货源,做出自己的服装特色,很多“动批”商户在南方都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。来自黑龙江的商户李玉国在广东有一个几十人的厂子,“我自己雇人、请设计师做版式,找模特”。
“每天6点半开门,货一下子就会被抢光,手里很多订单拿不到货。”火爆的生意也为商户们带来潜力巨大的商机,“动批”商户李秀生算了笔账:“2006年进驻聚龙商城,那时候一个月投入8千块可以滚到50万元,每年纯收入80多万元。”
赚了钱,李玉国把家里的六七个亲戚叫到北京一起做生意。“一个1.5平方米的小吃摊位,摊主安徽人,通过自己一个人把全家老小兄弟姊妹近10口人都带来北京,巴掌大的摊位一年赚的钱难以想象。”孙硕说。
李秀生从河南老家只身来到北京闯荡时,下车时身上只有20多块钱,做过很多工作,吃了很多苦,1995年在妻子的带动鼓励下在“动批”做起了服装生意。
“2001年我刚来北京时没钱,租了一个档口,到2002年时没钱继续做生意了,只能把老家的房子卖了。”李玉国回忆。
“动批版”《中国合伙人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白手起家、背水一战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,这是很多“动批人”形容自己创业初期经常使用的词汇。如果熬不过创业初期,没有培养出固定的客户,那么只有离开这一条路。
如今,李玉国在北京市二环附近买了房,李秀生也在北京旁边的燕郊有了自己的家。
“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从燕郊出门,晚上7点多才能到家。”这种高强度的生活方式让李秀生夫妻俩顾不上孩子,身体逐渐吃不消,“工作环境很差,铺面3平方米,连坐下来都很困难,加上商场内人员密集,狭窄的通道和档口让人感到紧张窒息。”
“十几年前陪着女朋友去‘动批’淘货,到那里就崩溃了,人太多了,有种缺氧的感觉,什么都找不着,最后就回去了。”顾晓铮说拥挤是他对“动批”的最深印象。
不仅“动批”商场内部秩序存在无序和混乱,庞大的人流也给周围的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,地铁北京动物园站在周末、节假日时经常甩站通过。
“我们枢纽一半线路都得经过商场一侧,进货、批货的车基本把路堵死了,公交车都没法进站。”北京公交集团动物园枢纽站管理中心主任顾磊说,人最多的时候,站台的工作人员都得手拉手维持秩序。
“动物园待客最多一天是10万人,园内已经是人头攒动;而‘动批’鼎盛时每天接待的顾客都在10万人左右,35万平方米要承载10万人次,火灾及踩踏的危险让人细思恐极。”李云伟经常为动批的消防、治安等感到担忧。
数据显示,“动批”年均给西城带来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,但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年均超1亿元。
“动批”:多赢的谢幕-商丘空调维修技术培训学校